游青海探古墓丨神秘的“欧洲人”墓——胡李家汉代墓地(十一)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游青海探古墓丨神秘的“欧洲人”墓——胡李家汉代墓地(十一)
胡李家墓地位于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光明行政村胡李家自然村东北的三、四级台地上。墓地坐落于民和盆地,海拔约1800米,东傍大马家季节河,西临洪沟,南接胡李家村和胡李家史前遗址,南距黄河约2千米。墓地北高南低,从南向北分布于缓坡台地上,北面四级台地上现存数座高大的封土堆。
1980-1999年期间,考古工作者对墓地有过零星的发掘。2001 年 10月当地村民在修建砖厂时,在墓地北台地发现汉墓2座,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民和县博物馆随即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对该砖厂征地范围进行了全面勘探。发掘工作持续至2004年5月,先后共发掘汉墓9座,编号为M1~M9。
胡李家汉代墓地2001至2004年发掘墓葬分布示意图
根据建造墓室结构用材的不同,9座墓葬可分为木椁墓和砖室墓两大类。
共4座(M4、M6、M8、M9),分为竖穴木椁墓和洞室木椁墓,除M4未发现墓道外,其余墓葬皆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构成。墓道均未做完,形式有斜坡和平底两种,墓道两端宽窄不一,靠近墓室处略宽,墓道相对墓室的位置不同,位于墓室的前方偏左或正中。墓圹平面全部为圆角长方形,椁室建在竖穴土坑或土洞室中,均为单椁单室,形式较为简单,结构由底板、壁板、挡板、盖板四部分组成。4座墓葬中仅M6发现葬具,为3具木棺,陈放在椁室后部。
木椁墓的人骨葬式有3种:仰身直肢、俯身直肢和二次扰乱葬,有多人合葬和单人葬两种。墓葬中发现动物骨骼较多,有猪、鸡等,一般位于棺盖上或人骨旁,没有用整牲,多用肢骨。
M7),皆由墓道和墓室两部分组成,墓道两端宽窄不一,靠近墓室处略宽,且都位于墓室前方正中。墓室全部用砖砌筑,墓砖大多为青灰色,有条砖和楔形砖两种,条砖用于砌墙铺地,楔形砖用于墓顶和甬道。
墓室建在土圹中,分为单室和双室两种。单室墓2座,墓门结构不完整,均有甬道,顶部采用楔形砖纵连弧券,壁面用横平砌法,地面采用斜行错缝平铺。双室墓3座,墓门都有封门,结构皆是前后室,前室均为穹隆顶,平面呈正方形或长方形,多摆放陶器、漆器、动物骨骼等随葬品;后室均呈长方形,摆放有木棺和人骨,大多被扰乱,其中M1外层为并列券、里层为纵连券,M2为纵连券,M3为长方形穹隆顶。双室墓的墓道与前室、前室与后室都有甬道相连,都处于同一中轴线上,且券法(数重券、无额墙、门券不内收)、尺寸基本相同。
9座墓葬因发掘前遭到盗扰,随葬品较少,质地有陶、玻璃、煤精、水晶、铜、铁、漆器等。
共43件,在随葬品中比例蕞大。主要有泥质灰陶和釉陶两类,其中泥质灰陶19件,胎土细纯,质地坚硬,器类有罐、壶、盆、碗、甑、灶、釜、灯、器盖;釉陶21件,均出自墓葬M2中,泥质红胎,胎土细纯、为砖红色,釉色为绿色,器类有壶、罐、瓶、碗、案、碟、杯、甑、仓、井、炉、尊、灯、器盖。陶器制法主要有轮制、模制和手制3种,多数为轮制。器物纹饰主要有绳纹和刻划纹。
共40枚,皆铜制,锈蚀严重,有五铢、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3种。
共18件,器类为耳珰,呈宝石蓝色或天蓝色。
专家通过对胡李家汉墓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分析,结合《大通上孙家寨汉晋墓》各期汉墓的特点,判断胡李家汉墓的年代应该在西汉晚期至东汉晚期之间,大体经历了西汉晚期、王莽前后、东汉中期、东汉晚期4个时期。
胡李家汉墓蕞重要的发现是墓葬中出土的人骨,其中M1中的3具人骨具有特别之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人骨鉴定专家王明辉鉴定后认为:“这三具骨骼表现的体质特征皆为明显的欧洲人种遗迹。”这也成为迄今发现的位置蕞东的欧洲人种遗骸(汉代及以前)。然而M1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类型以及埋葬方式等方面却具有典型的汉代墓葬特征。结合胡李家所处的官亭地区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附近的大河家渡口是黄河上游重要古渡口之一,是汉文化进入青海地区的重要门户,欧洲人骨的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两汉时期丝绸之路上中西交流的繁盛和河湟地区多民族杂糅错居的史实。
总体而言,胡李家汉墓与青海其他地区发现的汉墓形制基本一致,但是仍然具有一些独特之处:如在墓葬M2种出土了整组的釉陶器组合,器类丰富,多达15种,是迄今为止青海地区出土釉陶器蕞丰富的墓葬;出土的圆形陶灶,灶面光洁,周边饰绳纹,有圆形锅口和方形灶口,在青海其他地区未曾发现;墓葬M8出土的陶壶,采用暗纹的装饰手法,做工精细,花纹繁复,具有鲜明的地方特点。此外,在1999年发掘的3座墓葬中,有2座墓葬用隔板将棺内空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头厢放置随葬品,一部分用来敛尸,这种棺中设置头厢专门放置随葬品的现象在青海汉墓中尚属首次发现。
1999年发掘墓葬M2平、剖面图
胡李家汉代墓地的发掘证明了西汉以来的中央政府的移民政策对青海东部地区民族构成和文化面貌的深刻影响,墓地反映出的个性化特征极大地丰富了河湟地区历史学、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资料,对于研究该地区两汉时期中西方交流和河湟地区民族融合进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1.王明辉:《青海考古首次发现欧洲人骨遗迹》.中国文物报.2002年5月20日.
2.何克洲、张德荣:《青海民和县胡李家发现汉墓》.考古.2004年第3期.
3.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现文明——青海省基本建设考古重要发现》.文物出版社.2013年6月第1版.
4.张启珍、李冀源:《从河湟汉墓看“河西初开”时的多元族群融合》.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5.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博物馆:《青海民和县胡李家汉墓2001至2004年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9年第5期.
编辑:信息中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