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故事:保留解放大楼就是保住了解放路的肾事实证明了一切!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原标题:西安故事:保留解放大楼就是保住了解放路的肾,事实证明了一切!
不久前前,笔者以“拆了华侨商店好比割了东大街的肾,没了肾怎有精气神!”为题就老中山大楼被拆一事及与之交集的老故事在这里讲述一文,结果引来6.6万阅读、260个跟帖。市民们大多对华侨商店老建筑流露出与笔者同样的心情,是对华侨商店的惋惜与怀念,是对拙文的延续与补充,情真意切、发自内心,字字珠玑。与之对应的解放路上有个解放百货大楼,与中山大楼在上世纪60年代同被评为“西安十大建筑”,因为保留下来并转型书城,而涅槃重生,给古城留下一处历史见证。
在西安人的心中 这是西安人的歌……
蕞近,西安大街小巷到处能够听到这首旋律优美、朗朗上口的歌,这首歌是西安的真实写照,也是对西安人生活的记录。“西安人的城墙下是西安人的火车”这句歌词的由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1935年陇海铁路开通,西安火车站设立的同时,拆除了西安城墙北段尚勤路至尚德路段,让城墙下面跑火车成为鲜明的城市特征。
解放路曾是西安蕞繁华的商业街,车辆往来如梭,平均人员日流量2 0多万,沿街两侧商店鳞次栉比,解放百货大楼就是当时西安地标之一。据记载,西安解放百货大楼于1954年12月28日在解放路北段(318号)建成开业,这是继当年10月中山大楼开业后西安第二家大型百货企业。
今年63岁的崔治国的家在解放大楼北侧,从小对解放大楼有着特殊感情,他记得小时候解放路很宽,小伙伴们经常在大楼门前踢“足球”(一种内胆),感觉这里比学校操场还大。他经常背着弟弟妹妹去大楼滑楼梯。在他的印象里,解放大楼是一个“百宝箱”,里面应有尽有,虽然买不起,看看也是一种享受。
解放大楼一层南门进去南侧卖脸盆暖瓶搪瓷缸子和碗,西南角卖鞋帽袜子毛巾,北边卖糖果点心水果干果,中间卖擦脸油化妆品牙膏牙刷等,北门进去左手临街一排柜台卖香烟打火机火石等。人们经常拿着用剩下的火石头,加2分可以换个新的。二楼卖文具及锣鼓等,三楼卖布匹棉花服装等。计划经济时期一应物品实施供给制,买衣服扯布需要布票,故解放大楼几乎很少有十分拥挤的时候,多是络绎不绝。四层之前没有开放。大楼南侧是办公楼,大铁门里是通道,这个通道后来成为卖自行车的地方。通过通道绕到楼后是一块空地,做了灯光球场后经常有篮球比赛,大百货小百货机电行业等篮球赛让附近的孩子们大饱眼福。
上世纪80年代中期,紧临南侧盖起一栋7层大楼,下边卖自行车、家电,楼上办公。再后来北侧也起了一栋7层楼,先是做超市,后来卖服装,温温吞吞一直没有起色。有人说,解放大楼是中苏友谊的见证,代表了一个时期的繁荣,也曾入选“西安十大建筑”,在解放路无可比拟。但南北两侧分别起楼,夹峙了中楼(建筑),压制了风水,削弱了(原)建筑魅力,虽为一家难为一体,分割导致后来的生意江河日下,这算是坊间的一种论调。
为本文配图航拍的《西安晚报》摄影记者张宇明
无论如何解放大楼为解放路的繁荣做出了很大贡献,可谓功不可没,也把其周边的商业氛围带了起来。解放路(五路口以北)为解放门办事处(原为解放门公社)下辖,中国人行、解放大楼分立东西,它们北侧两排住户隔路相望不到30家,这些家庭多是大家,每家多则8、9个孩子,少则4、5个,生活压力非常大。如何利用火车站特有资源搞活经济、给居民减轻负担是公社及住户的共同愿望。公私合营过了几年,大约1963年前后,公社将沿街门店(住家户)统一起来进行利用,让住户将门脸拿出来做营业场所(前店后住),一户一人可进社办企业。这样每家根据营业面积每月可得5、6、7元不等报酬(租金),自家人经营,统一调配,统一管理。经营以修鞋,修钢笔、眼镜、缝补包箱、修电器、卖水果糕点等,让传统手工业、零售业在这条老街得到恢复发展。中间还穿插着国营商店及其他业态,为防止不公平竞争,较为集中的修鞋被打散安排,路东三家路西三路东三家路西三路东三家路西三家。
解放大楼北侧东西两边当年(1985)的经营状态 张宇明摄
崔家在解放大楼北侧,是凸出来的一排门面房,各家面积悬殊不大进深较深,依次排了十三家。我后来经营服装时与刘四、小牛(刘家)、李三、刘存等都有过交集,与崔治富、刘存多次共事关系密切。崔家处于这排(路西)门面的中间,门前是十余路公交车的始发站。崔家老父亲那时已年过七旬,仗着旧社会修鞋的手艺一直支撑着这个10口人的大家。改革开放后自主经营,让他又从自己熟悉的修鞋开始。先是从马鞍山钢厂工作的亲戚那里整麻袋批发鞍钢鞋掌,然后修鞋、钉掌、卖鞋掌,一对鞋掌成本4分,卖1毛5,钉上则2毛5 ,看着赚的是分分钱,但架不住车来车往人流不断,积沙成塔、滴水成河,从而悄无声息地滋润着一家大小十口人的生活,在波澜不惊的解放路上书写着西安人的歌。
如今仍有十多路公交始发站还在西边一排门面前
刘存的爷爷与崔家老父亲都是老鞋匠,是忍辱负重的一代人。我父亲在世时,在东七路煤炭店工作,解放路东侧是其业务覆盖,因此对刘家老夫妇比较熟悉。刘老爷子是山东人,说话乡音浓重,常常有些幽默让人捧腹。比如,土天桥市场迁到康复路,他经常去批发小百货,有时候到革命公园晨练还背上麻包,有人问起去晨练还背麻包干啥?他说,练完了直接到康复路(批)发货,不跑闲趟。对于解放路西边生意强过东边,他自有说法:“解放前(解放路)路东生意好、路西生意不好,解放后就颠倒过来了,就像把一只瓮扣过去,找不到口在哪了!”解放路人则更会调侃:路东中国人行是存钱的,你只要取了钱,就得去路西解放大楼里花!由此可见,解放大楼在一条街一代人眼中心中的重要位置。
1991年,解放大楼进入鼎盛期。经过36年的发展,大楼的建筑面积已达7337平方米,营业面积3700平方米,职工809人,经营品种两万余种。由于地处火车站的繁华地带,这里终日人流如潮,日均顾客流量多达15万人次,年营业额近一亿元。
1999年,解放路改造启动。解放大楼以北到西七路口至文化巷(廉德里)实施拆迁改造,项目为福利大厦;临街铺面就地安置,住宅异地安置。一段时间里这里关于拆迁的红色横幅异常耀眼,大喇叭聒噪,一派大干快上景象,让人难以驻足。极具讽刺的是,急急火火的拆迁之后,便是悄无声息的隐遁,福利大厦泥牛入海。截止目前,这个当初信誓旦旦的项目,已经搁置近20年,除了文化巷部分居民得到(住宅)安置外,临解放路十余家铺面陷入无人问津的境地……
2003年7月,解放大楼老楼与后面空地(原灯光球场)经过改造合为一体变身西安书林,设计了中厅,装上了自动扶梯,成为西北地区蕞大的专业化图书批发市场。
一座有着中苏基因的“混血儿”,因为两边有两座不伦不类建筑夹峙,让几多觊觎它的人失去信心,从而完整地保留下来。我们应当感谢时代,感谢解放门地区的个体经营者,是东六路自发形成的图书市场,给了国营解放大楼转型的机会,也完整保留了优秀近现代建筑,让保护与发展和谐起来,让励志故事激励我们不断前行取得新的进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