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路故事里的故事
由内容质量、互动评论、分享传播等多维度分值决定,勋章级别越高(),代表其在平台内的综合表现越好。
——朱文杰《记忆老西安》读后之五
《记忆老西安》第四卷,沿袭以往朱氏风格,视角更为细腻。比如北大街,不仅仅是一条街,作者的笔触向街道两边蔓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融文化、教育、文艺、商业等多行业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林林总总,非常细致,令人叹为观止。比如,在80、90后眼前消失的通济坊,原是西北通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之所在,朱老师《北大街的通济坊》两篇,从唐朝说到今天,将斯地文化、历史、政治、经济全面概括,刷新了人们的认知。
通济坊并的故事未就此完结!《再说北大街的通济坊》三篇,又将人杰地灵,藏龙卧虎的寻常巷陌里的风云人物、名流大家、经历非凡之辈一一展现,有“关中四オ子”之一的段绍岩先生、同盟会员段绍岩、回族中医大夫穆少卿、通济信托公司经理张翰伯、还有参加过“缅北战役”的张廷伊……
一座通济大楼,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通济坊不大,人物、故事却不少,不是朱老师倾力挖掘,怎有这津津有味,且娓娓道来的故事。
《记忆老西安》第四卷下册,以青年路一条街独立成卷,是这套系列丛书的一次新的探索。有关青年路系列文章十余篇,一条洋洋大观的青年路映入眼帘,让人目不暇接,受益匪浅。朱先生用勤奋、执著、严谨的文字打开了尘封已久的青年路记忆,从青年路的前世今生、青年路上的历史遗迹、青年路上发生的故事、从青年路走出的名人等,深植青年路,探古寻今,全方位记录了这条街厚重的历史人文,为它写了一部“史记”,从而让这条老街历久弥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朱先生写青年路,不同于一般作家平铺直叙,或笼统概括,而是从东到西,从点到面,深入这条路的“骨髓”之中,从它的前世说到今生,从曾经的建筑说到承载的故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
青年路上的“止园”大名鼎鼎,是杨虎城将军府邸,也是西安事变的见证地、策划地之一,承载了一段历史,为全民抗日统一战线形成作出巨大贡献。青年路张家院、刘家院、居易巷、澄华巷、陈家巷等,承载生活炊烟,平凡中见不凡,为我们揭开了一段段鲜为人知的旧事。
《“西战团”在西安》让人们了解了抗战时期,曾经活跃在西安的一支声名显赫的第十八集团军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轶事;《名人辈出的青年路》拉出了一张英雄谱,爱国将领杨虎城、陆军中将赵云鹏、辛亥革命先驱韩兆鹗、刘文伯、出自黄埔军校的王子伟、李正谊、刘宗宽、王宪斌,少将军衔的杨杰科、仲兴哉等,还有参加渭华起义的李敬泰等,让人们了解他们故事的同时心生敬畏。青年路,英雄路也!
当然,还有《“植本为善”王典章》《“才大如海”王捷三》《“秦中杰士”焦易堂》《文博大家康少韩》等名家、大家,更有《模范监狱》《止园后院红色秘密电台》等让一条青年路熠熠生辉,同时留下永久难忘的红色记忆。
一条青年路,半个西安城。从青年路折射出西安城不同时期,人和事的生活状态,是白描的历史,是久违的生活瞬间的真实记录。
《记忆老西安》四卷八本,240万字洋洋洒洒,写遍西安的东南西北,令人爱不释手,有口皆碑。240万字饱含着文杰先生的心血,是用1460个日夜的潜心挖掘、精心创作,点燃自己,照亮别人。我从2019年至今,一直关注着文杰先生,他为了按照既定的一年两本进度,不分黑白昼夜,夜以继日,辛勤耕耘,个种辛苦,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我多次劝先生不要过分劳累,但都被他以“我写作时是一种快乐”而岔过,可以感觉到,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全都倾注到了《记忆老西安》的创作之中,这种忘我精神令人动容。
西北大学教授、评论家费炳勋先生说:“文杰这文章写得真好,身不在社会底层是写不出来的。现在人爱说接地气,这才是接地气呢,以至于有了浓郁的民俗素质,渗入着关中民众尊崇的朴素节约的伦理道德,我看后产生特别的亲切感。文杰的行文有一种“啰嗦美,如同读张中行的散文,听马三立的相声。”著名文化学者商子雍先生赞誉《记忆老西安》“让有血有肉的真实历史流传后世”,可见《记忆老西安》已掀起一轮新的文化潮流。
一本《记忆老西安》,打开尘封的记忆,让我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